近日媒体报道,安徽省近年来有18位县(区)委书记因卖官受贿而落马。调查发现,在这些县,面对飞扬跋扈的“一把手”,绝大多数干部集体失语,“虽然知道他坏,仍然跟着他走”。该省纪委的专家认为,正是大多数干部“毫无责任感的沉默”,培育了贪官大肆腐败的“黑色土壤”。
对此观点,我不敢苟同。在少数地区,县委书记成“高危岗位”,根本原因是他们权力过大但监督缺失。一般干部“失语”固然不对,但如果来自上级党委、纪委、检察机关的监督没有缺位,这些书记又怎敢任意胡为?不过,探究一下普通干部“集体失语”的背景,倒是很有意义的。
“失语”首先是一种自保行为。这些县委书记要卖官取财,用人上必大搞“一言堂”,一手遮天,飞扬跋扈。顺者“进贡”升职,逆者不是撸官调职,就是弃之不用。在县委书记绝对的“权威”面前,普通干部又有几人敢置自身前程于不顾,去“以卵击石”!
“失语”还是对官场“潜规则”无可奈何的默认。对腐败的县委书记,许多人“虽然知道他坏,仍然跟着他走”,是因为太清楚“逆淘汰”现象的厉害:在“又跑又送”被公认为“游戏规则”后,坚持出淤泥而不染的干部,便成腐败者、行贿者眼中共同的“异类”,遭到“联手打击”。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几年前安徽某县县委书记因公开拒贿,遭到死婴恐吓、被人“好心劝告”、被停职“在家休息”,最后无奈辞职下海。他自己感觉:“撞上了一张看不见的大网”。
“失语”,也透露出一些人对当地官场“生态”的失望。当前,一些地方的党风、社会风气不正,不花钱便办不了事,不行贿就升不了职,行贿买官几成“正常社会现象”,家族凑钱买官、用公款集体行贿等怪现象亦不鲜见。在如此环境下,“看不怪”者会被讥讽为“幼稚”、“书生气”,慢慢地也就见多不怪,由激愤转向“无语”了。
县委书记腐败案频发,暴露出干部监督机制的不健全;面对腐败,众多普通干部的失语,是“不敢说”、“不想说”、“不愿说”交织的结果,有着更深刻的政治、社会背景,更值得人们重视。?
文章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