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29日,陕西省洛南县纪委监委12个派驻纪检监察组从驻在单位搬出,统一入驻新的办公地点集中办公。这是该县在提升基层监督质效、积极探索基层监督路径上迈出的重要一步。
基层是一切工作的落脚点,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必须延伸监督触角、激活“末梢神经”。二十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就完善基层监督体系作出部署,指出要优化基层纪检监察机构设置,统筹用好县乡监督力量,推动加大基层监督办案力度。
今年初,洛南县被陕西省纪委监委确定为加强基层纪检监察监督工作试点县。该县以做强基层监督为指引,加强基层监督体系建设,从优化纪检监察机构设置、加大办案力度、做实监督职责等方面入手,着力打通基层监督“最后一公里”。
聚焦监督难题
优化整合力量
“基层纪检监察组织各自承担的工作任务较重,工作精力不够,开展监督检查、审查调查工作时处处受掣肘。”
“基层监督机构存在着组织能力不足、专业素质差等问题,一些干部对具体的监督手段和方法缺乏了解,基层干部流动性强,干部业务素质不能适应办案形势需要。”
“同级监督弱、监督难,不会、不敢真监督问题依然存在。”
…………
谈及实际工作中面临的难点问题,洛南县纪委监委的干部们感受颇深。
一直以来,基层监督力量不足和力量分散是制约基层监督质效提升的主要因素,怎样以有限监督资源释放最大监督效能,是基层监督工作中的重点难点。
如何破题?
洛南县纪委监委将人员力量向监督执纪执法一线倾斜,调整充实了纪检监察室、党风政风监督室、信访(案管)室的人员力量。其配备党风政风监督室干部6名,第一至第六纪检监察室、信访(案管)室、组织部干部各4名;为16个镇(街道)办增配专职纪检监察干部16名,明确了镇(街道)纪(工)委书记分工调整报备要求。同时,将干部监督职责划入委组织部,加挂纪检监察干部监督室牌子。建立人员力量由委机关统一调度机制,精准破题、着力解决人员力量不足问题,激活全县纪检监察干部队伍“一池活水”。
针对派驻监督“探头”作用发挥的短板、盲区,洛南县纪委监委深化派驻机构改革,推进派驻机构统一管理、集中办公工作,制定了《关于调整县纪委监委派驻机构设置的意见》《洛南县关于进一步加强派驻机构管理的通知》,撤销原有12个派驻纪检监察组,设置县纪委监委派驻第一至第十纪检监察组,并调整纪检监察组编制和归口监督单位,进一步优化派驻机构集中办公运行机制、管理方式和保障措施。
“集中办公不是简单的人员集中,而是变‘单打独斗’为‘攥指成拳’,目的在于加强力量统筹,促进工作深度融合、协同推进。”洛南县纪委监委主要负责人表示,推行派驻机构集中办公、统一管理,解决了派驻机构履职受驻在部门制约的问题,让其不再“一个锅里搅稀稠”,有效化解了履职掣肘、人员分散、熟人社会等监督难题,增强了监督的有效性。集中办公后,派驻机构在人事编制、办公经费等方面将彻底摆脱对驻在部门的依赖。
对此,县纪委监委驻县教体局纪检监察组组长梁钢林深有体会。自从驻在单位搬出后,他和派驻组的同事在一个多月时间内,集中精力办了4件案子。“这在过去是很难实现的。”梁钢林说,此前,受制于派驻单位的日常管理,繁杂的事务经常使自己分身乏术,难以发挥应有的监督职能。集中办公后,组里的同志们找到了归属感,积极性大大提升,工作动力也更足了。
据统计,自统一管理以来,派驻纪检监察组参与“室组”联动监督4轮次,参与“室组”联合办案11件,立案数比去年同期增长62.5%,“派”的权威不断增强,“集”的效应初步显现。
提升案件查办质效
实现“1+1>2”
不久前,一场“零距离”的警示教育活动在洛南县人民法院举行。县纪委监委驻县卫健局纪检监察组组织卫健系统全体职工旁听县医院财务人员栗某贪污一案,通过“沉浸式”警示教育,督促干部职工以案为鉴、守牢底线。
今年3月,洛南县纪委监委第六纪检监察室与县纪委监委驻县卫健局纪检监察组“室组”联合,对栗某严重违法案开展调查工作。在联合调查过程中,双方发挥优势、互补短板,很快查清了案情。
“纪检监察室人员紧缺,查办专案时,在人员统筹、工作分配上难免有些困难。纪检监察组2名同志及时补充,盘活了审查调查力量,为顺利开展案件调查提供了良好保障。”洛南县纪委监委第六纪检监察室干部崔艳谈道,纪检监察室掌握信息全面、熟悉纪法政策且办案经验丰富;纪检监察组则能够统筹调度人员、场所、资源,在调查取证、沟通协调等方面较为擅长。在前期取证过程中,县纪委监委驻县卫健局纪检监察组利用专业知识及监督优势,协助专案组快速深入了解业务规律和作案手法,极大提升了办案效率和质量。
做实基层监督,要强化办案引领,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各类监督主体之间要做到职能契合、衔接顺畅、运转协调、上下联动、左右贯通,形成整体合力,才能打通基层监督检查和案件查办过程中的难点、断点和堵点,实现“1+1>2”的效果。
洛南县纪委监委通过研究制定规章制度,持续完善“组组”协同监督、“室组”联动监督、“室组地”联合办案机制。据统计,近3年来,洛南县纪委监委采用“室组地”联合模式共办理案件40余件,运用“四种形态”处理40余人次。
曾参与过专案办理的多名纪检监察组干部表示,联合办案的过程也是个人业务能力快速提升的过程。
“基层监督人员业务素质参差不齐,再加上熟人社会的影响,导致其不敢监督、不愿监督、不会监督。”洛南县纪委监委信访(案管)室干部瞿剑英介绍,通过对联系的“组”“地”以案代训开展业务指导,将“室”经验丰富、业务能力强的优势与“组”“地”底子清、情况熟的优势相结合,以强带弱、以老带新,以干代训、以干促学,实行“大练兵”,做足“传帮带”,有效提升了基层纪检监察干部的业务水平。
此外,为进一步提升基层办案能力,发挥联合办案优势,洛南县纪委监委按照领导班子分工、各纪检监察室责任区域分工,依照“地域相邻、联系密切、规模适中、力量互补”的原则,将全县6个纪检监察室和16个镇(街道)纪(工)委整合设立6个办案协作区,县纪委监委主要负责同志定期调度、县纪委副书记重点推进、各协作区牵头领导及时研判,集中攻坚群众反映强烈、社会影响较大、反映问题较多、需要本镇(街道)纪(工)委人员回避等重点案件线索,破解基层办案力量薄弱、突破难、处置软等问题,全力推动审查调查工作高质量发展。
今年以来,洛南县纪委监委运用“室组地”联合、办案协作区等方式处置问题线索13件,立案7件;对11个镇办自办案件进行了评查,提出整改意见45个;对15名符合回访条件人员进行了回访教育。全县立案182件,其中委机关立案56件,较去年同期稳中有增。
激活“末梢神经”
推动纪检监察工作向村(居)延伸
“之前还是2人,怎么突然增加到了5人?”去年4月,洛南县景村镇杨坪村在登记村民申领低保名单时,一条异常信息引起了该村廉勤监督员的注意,他随即将情况按程序上报给镇纪委。随后,镇纪委对该问题线索进行调查核实。经查,该村文书齐某优亲厚友,通过增加人数虚报冒领低保。最终,齐某受到党内警告处分,并退还了全部低保。
基层是国家治理的最末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各类矛盾问题往往较为复杂。群众既是基层社会治理的参与者,也是基层社会治理的受益者,其主体作用不可小觑。
早在3年前,洛南县纪委监委就推行了“网格化+廉勤监督员”工作机制,通过充分发挥群众力量,推进监督向基层延伸。
“此前,通过分析2019年至2021年的信访举报数据发现,涉及村组干部的信访举报数量呈逐年攀升态势;查处的违纪违法案件中,村组干部占比较高,村务监督委员会不会监督问题较为突出。”洛南县纪委监委主要负责人说,为破解基层监督的“瓶颈”,县纪委监委从加强基层监督、推动村务监督委员履职发力,创新推行了“网格化+廉勤监督员”工作机制。提出了实现村级班子清廉、干部清正、村务清爽、民风清淳、干群和谐的“四清一和”清廉乡村建设目标。“按照这个目标,九游会j9登录入口首页在全县设立村级监督工作联络站247个,选聘廉勤监督员1023人、乡贤名誉监督员229人,实现了全县16个镇办247个村居3065个村民小组监督全覆盖。”
洛南县纪委监委党风政风监督室干部唐亚萍介绍:“通过联动监督、合力推动,实现了全县涉及村组干部信访举报总量同比下降、纪检监察信访举报总量同比下降、村组干部检举举报总量同比下降、查处农村党员干部违纪违法案件总量同比上升的‘三降一升’良好效果。
洛南县景村镇兑山村廉勤监督员走进农户家,了解群众需求。蔡怡 摄
基层监督持续深化,稳定高效的监督队伍是关键。今年,洛南县纪委监委将廉勤监督员与村务监督委员相融合,结合前期廉勤监督员的履职情况,对人员进行了优化整合。
经调整,村级廉勤监督员由1023人减少至563人。同时,逐步提高村级纪检委员担任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的比例,制定印发《关于推动纪检委员担任村(居)务监督委员会主任的通知》,全县247个村(社区)有172个实现“两职合一”,廉勤监督员收集的2247个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得以有效解决。
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着落。为面对面接受群众的监督,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洛南县各镇办、村(社区)每季度组织召开廉勤监督情况报告会和廉勤监督座谈会,强化与群众、村民小组之间的沟通交流效果,推动监督质效持续提升。今年以来,报告会收集群众问题258个,现场解决236个;座谈会开展现场纪律教育84场次,排查问题73个,向村组反馈群众关注问题61个。
“点题监督”“提级监督”“智慧监督”……采访中,洛南县纪检干部们不断向记者介绍着探索基层监督的有益成果。
完善基层监督体系,提升基层监督质效,洛南的探索仍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