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辑要》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初唐名臣裴矩,旧为隋臣,他善于揣摩隋炀帝的心思,极尽阿谀逢迎、投其所好之能事。隋朝灭亡,裴矩率部降唐,却成了忠直敢谏的诤臣,敢于为唐太宗纠错。唐太宗对他大加褒赞:“裴矩当官力争,不为面从。倘每事皆然,何忧不治!”
对此,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评论道:“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意思是说,如果君主不愿听其过错,那么忠臣也会变为奸佞之徒;反之,奸佞之徒也会变成直言敢谏的忠臣。这表明,讲真话通常要谈话双方一个能听、一个敢讲。其中,能听是先决条件。只有能听真话,人们才会无所顾忌,敢讲真话。战国策士赵良要投到商鞅帐下,就向商鞅提出了一个条件——“终日正言而无诛”,商鞅闻言欣然接受。可见,敢讲真话重要,而能听真话更重要。
能听、敢讲的典型,莫过于唐太宗和魏征。魏征敢于直言进谏,一生谏诤多达“数十余万言”,廷谏200多次,屡犯龙颜。而唐太宗从谏如流、广开言路,君臣合璧、相得益彰,开创了“贞观之治”的辉煌盛世。可见,敢于讲真话、能够听真话,这不仅是党员干部立身处世的基本准则,也是从政为官的基本操守,更是事业成败的先决条件。
听得真话,事业兴旺发达;拒听真话,就会一败涂地。周武王广开言路、虚心纳谏,殷纣王专横跋扈、不听忠言,甚至将忠义谏言的比干挖心,故“武王谔谔以昌,殷纣墨墨以亡”。齐威王听从邹忌劝诫,纳谏用能,内政修明,结果“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而周厉王暴虐侈傲,对凡批评他的人“则杀之”,以致国人暴动,厉王被逐,其堵塞言路、自食其果的教训极为深刻。
诚然,较之八面玲珑的套话、粉饰太平的假话,揭疤触痛、专挑毛病的真话有些刺耳,但乐听真话是一种大度从容的襟怀,一种完善自我、成就事业的大智慧。春秋时著名政治家子产“不毁乡校”,重视听取百姓议论。明代大儒王阳明主政地方,出巡时随从手里举着的牌子不是写着“肃静”“回避”,而是写着“求通民情”“愿闻己过”。因此,只有敞开胸怀、乐听真言,做到闻诤言不怒、闻微言不弃、闻褒言不喜、闻错言不怨、闻无言不安,方能闻过即改、有所作为。
当然,敢于讲真话,离不开言者的无私无畏、秉公直言;能够听真话,离不开听者的坦荡胸襟、言路广开。但无论讲真话、听真话,都离不开大环境的宽松和谐,离不开政治生态的风清气正。各级党组织要积极营造讲真话、听真话的良好氛围,特别是要为讲真话提供制度保证,让敢讲真话的人不吃亏、受重用。这方面,关键是领导干部要带好头。
“大智兴邦,不过集众思。”乐于听真话,方可成事;拒绝听真话,必然败事。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不仅要敢讲真话、带头讲真话,更要鼓励讲真话、善待讲真话的人。唯有如此,才能让讲真话蔚然成风,使干事创业少走弯路、少犯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