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人,都是从《创业史》认识柳青的。事实上,《创业史》只是了解这位“人民作家”的一个入口。
更深层次的理解,则要到柳青的人生中去寻找。作为新中国成立后陕西的第一代作家,柳青放弃城市生活,辞去县委副书记的职务,举家搬到农村专心创作,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精神和勤政廉洁、实事求是的品质,记录书写农村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标注出了人民作家的精神高度。
清苦:一生博览群书 崇尚读书之风
从沿黄公路穿过吴堡县城,再往北一拐,就扎进了陕北连绵不尽的塬梁沟峁里。
40多公里后,到了陕西省吴堡县张家山镇寺沟村。1916年,作家柳青就出生在这里。他原名刘蕴华,9岁时进入村里的私塾上学,并从这里一步步走上革命道路。
“柳青的父亲刘仲喜是一个很会经营的农民,他虽然不识字,但极力支持子女读书。”吴堡县柳青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张永强说,柳青出生时,家里生活十分窘迫,负担很重,但刘仲喜重视子女教育,崇尚读书之风,不惜一切代价供孩子们上学。
柳青的大哥刘韶华毕业于北京大学,是吴堡县第一位大学生。当年,为了让刘韶华接受更好的教育,刘仲喜不惜卖掉口粮,将儿子从吴堡送到榆林。刘韶华后来担任米脂县委书记、省立绥德师范校长,成为柳青走上革命道路和从事革命文艺工作的第一位领路人。
在青少年求学时期,柳青便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12岁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4岁初读《共产党宣言》,20岁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后奔赴延安,开始了穷其一生为信仰、为理想而不懈奋斗的革命生涯。
1936年,柳青的短篇小说《待车》发表,“柳青”这个笔名首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种谷记》创作完成于1947年。这部小说以陕北农村王家沟集体种谷的事件为线索,展现了解放区农村生活场景,是第一部描写农村互助合作的长篇小说,也是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后,最先问世的一部著作。
“柳青既沉浸于文学世界,又始终关注现实生活。”张永强介绍说,1948年10月,柳青再回陕北,第三次来到米脂,以著名的沙家店战役中一个粮店的支前行动为题材,历经8个多月的深入采访,搜集了大量生动的素材,为长篇小说《铜墙铁壁》的创作打下了扎实的生活基础。
《铜墙铁壁》于1949年创作完成,这是柳青的第二部长篇小说,书中第一次出现了人民领袖毛主席的形象,深受各界人士喜爱。
耕读传家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柳青与大哥取得的杰出成绩,与父亲对教育的重视分不开。张永强说,柳青一生博览群书,熟读中国古典文学和西方文学作品,对文学、艺术有崇高的追求。“他能阅读英文版的《鲁滨逊漂流记》等文学作品,甚至能用英语讲述莎士比亚戏剧中的段落。”
清廉:“把自己的劳动所得交给国家”
2021年清明节,在寺沟村新建成的柳青文化园,解说员张亚茹来到柳青的塑像前,摆上几束鲜花。
张亚茹,29岁,山东人,大学毕业后来到吴堡工作。每有游客参观,她都会饱含深情地念起柳青在《创业史》里写的那句话,“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要紧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新中国成立后,柳青参加《中国青年报》的创办工作,任编委、副刊主编。1952年8月,柳青放弃了在北京的工作,来到长安县(今西安市长安区)。他被任命为长安县委副书记,分管农业互助合作工作。
同年,柳青创作了一篇题为《和人民一道前进》的文章。第二年4月,他辞去县委副书记一职,举家定居皇甫村,一直到1967年。“和人民一道前进”,正是柳青的精神写照。
在皇甫村,柳青把自己变成了一个真正的农民。白天与农民一起下地干活、一个锅里吃饭;晚上叼着旱烟锅,与农民一起开会聊天。他不仅是“百事问”,而且是“百事管”。有人问柳青:“你以前在县上是分管啥工作的?”他回答:“凡是群众需要的事我都管。”
1960年,《创业史》第一部出版,柳青把16065元的稿费全部捐给皇甫村,并在写给当地政府的信中明确提出,“这件事不要在群众中宣传,不要做任何文字的或口头的宣扬。”村里有人劝他给自己留点,“你一大家子八九口人,生活并不宽裕。”柳青回答,“我写书不是为了自己,农民把收获的粮食交给国家,我也应该把自己的劳动所得交给国家。”
柳青一生清贫且低调。在皇甫村生活了14年,直到离开时,很多村民还不知道他是个大作家。
“人民群众的悲喜,他始终装在心里。”2016年7月,柳青的长女刘可风完成了38万字的《柳青传》。书中,刘可风回忆到,对于生活的困难,柳青从来不给组织添麻烦,家具坏了,他亲自动手修理,用了多年的手杖断了,他用铁丝绑上继续使用,他甚至会锔碗,修理开裂的器物。
1916年7月2日,柳青在吴堡县寺沟村出生。他在这里度过了童年时代,也从这里出发逐步走上革命道路。霄宇 摄
清白:“搞文艺就不要羡慕官场”
站在吴堡县柳青文化园远眺,沟壑纵横间,一棵梨树孤零零立在崖上,它像是抽空了生命中所有纯洁的情感,用尽全力,绽放出满树洁白的梨花。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党的十九大贵州省代表团讨论时,提到党政干部要学柳青,接地气。
“一个社会必须有一批品质高尚、富有个人牺牲精神的人去带领大家,这个社会才能得到发展,才能维持下去。”“搞文艺就不要羡慕官场。”刘可风称这些是父亲在晚年常说的话。2020年,柳青文化园建成开园时,刘可风受邀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她说,父亲一生清白做人、清白为官,他植根于人民群众之中,不搞任何的特殊化。好几次,外国作家来访,父亲都因为找不到一件像样的衣服,无法去机场迎接。
家庭开销很吝啬,但有些事,柳青却大方得出奇。“生产队来借钱,一借就给,还与不还,父亲从来不问。”
刘可风陪伴重病缠身的父亲走完人生的最后9年,父亲的教诲,让她终生难忘。“他的一生,都有极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他在农村工作,觉得无论多么微小的事,都要对农民有教育意义,他一生坚持党性原则,坚持实事求是,他在群众中威信很高,和他的实事求是关系很大。”
柳青“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精神和勤政廉洁、实事求是的品质,影响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一代。霄宇 摄
在创作《柳青传》的过程中,刘可风一再想起父亲留给她的一句话,“女儿呀!你长了我的头脑,血管里流了我的血,但没有我的精神!”刘可风说,父亲要求她在克服缺点、决心行动时,对自己要狠。“他曾送给我一个碎弹片,再三叮嘱我‘没有千锤百炼你就是一块废铁!没有钢铁般的意志你会一事无成’。”
柳青曾向女儿提起过哲学家艾思奇告诉他的话,“年轻人,要搞文学,就要正直,不能搞小圈子。要搞事业,必须一心一意才能做出成绩。”
晚年的柳青将精力更多地投入到以全球化视野思考中国农村社会的发展,他说,“我就是失败了,也是对文学的一种贡献。”
在最后的岁月里,柳青拖着病重的身体修改再版了《铜墙铁壁》,修订再版了《创业史》第一部,尽管多次被抬进抢救室,他仍以惊人的毅力完成了《创业史》第二部的创作。“《创业史》计划写四部,父亲在病情危重时,多次向医生恳请‘让我再活两年吧’,就是为了完成整部书。”在刘可风看来,父亲最大的焦虑不是生命即将终结,而是壮志未酬身先死,他宏大的创作计划还未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