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淮楼畔浮云白,驸马巷前夕阳斜。淮安的驸马巷7号是周恩来总理的故居。不同于武大珞珈山的周恩来故居和绍兴的祖宅,位于淮安驸马巷的故居是周恩来的出生地和童年居所。
走进故居大门,首先看到的是“六个杰出楷模”红色匾额,这是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用“六个杰出楷模”,高度概括了周恩来的高尚品德、崇高精神以及伟大风范。
故居由东西相连的两个宅院组成,每个宅院都是曲折的三进院,整体为青砖、灰瓦、木结构的平房,是典型的明清时期苏北民居。
1898年3月5日,周恩来便诞生在故居东宅院,生逢晚清乱世,局势动荡,望子成龙的周家人取其乳名“大鸾”。周家以神鸟典故取名,寓意天下太平。周恩来在淮安的12年生涯,除在外祖父家和嗣母陈氏娘家生活的那段时间,其余岁月均居住在此,这12年的童年生活对他以后的革命生涯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对于故居,周恩来曾“约法三章”:不要让人去参观;不准动员住在里面的居民搬家;房子坏了不准维修。直到周恩来逝世两年后(1978年)开始按原样筹建修复,1979年3月5日,故居正式对外开放,故居匾额为邓小平题写。
故居东宅院现为原状陈列,是对周恩来童年生活场景的原状再现。展示了其生父母、嗣父母、乳母的房间,汲水的水井、百年榆树……一屋一景、一草一木见证了他人生的第一串足迹,投印着人生的第一段身影。在这里,生母万氏、嗣母陈氏、乳母蒋江氏三位妈妈给了他做人、做事及思想、文化最初的启蒙,这三位母亲将周氏家训中“诚”“忍”“俭”三种品德融进周恩来的人格之中。生母万氏以诚待人、热心助人,教会了周恩来“诚”;嗣母陈氏才学出众、低调隐忍,让周恩来知道“忍”;乳母蒋江氏带着周恩来自己种菜、俭以持家,使周恩来提前认识了“俭”。她们以宽严相济的家风家教引导着周恩来在以后生涯中修身、齐家、治国。
跨入东宅院便可见周恩来读书屋,也就是周家塾馆,馆内陈列着周恩来童年读书时使用过的书桌。按周家祖训,男童到5岁便要入家塾馆读书、习颜体。1903年,刚刚5岁的周恩来便开始在这几间书房读书,主要学习了《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启蒙书籍。周家塾馆治学有方,读书房墙上悬挂着北宋哲学家周敦颐的《爱莲说》是塾馆家童的必学内容,“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名句早已在童年大鸾心中扎根。周恩来说过,“一个人幼年所受的影响,往往在他的思想上、生活作风上长期存在”。
书房向西通过一道腰门,便依次可见周恩来诞生地、嗣母住房。在母亲的坚持下,童年周恩来虽然饱受艰苦,但是从未放弃读书。除了周家塾馆,他先后在清河十里长街以北的万家塾馆、龚家塾馆等五个地方读书。童年的读书经历和亲历封建社会的积贫积弱,使少年周恩来爆发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洪音。
待渡亭边登舟北,从此大鸾振翅飞。1910年,随着周恩来的生母、嗣母的相继离世,周恩来离家去东北求学。周恩来后来同美国记者李勃曼的谈话中说道:“十二岁的那年,我离家去东北,这是我生活和思想转变的关键”。
西宅院现以“家”为核心,围绕家世、家风、家乡主线,推出了“大鸾腾飞的地方——周恩来家世家风图片展”“桑梓情深——周恩来与家乡图片展”等展厅。
在家世家风展厅,存放“爹爹遗像”的皮夹体现出总理至情至性的动人情怀;注重家庭,伉俪情深,他和邓颖超银婚纪念照下方的“八互”原则为后辈树立婚姻典范;以身作则,严于家教,墙上的“十条家规”让后人受益终生。他不仅为亲属定下十条家规,还经常组织家庭会议,强调过亲属关,亲属不谋私利、不搞特殊。
西厢房展厅的一个个周恩来家风小故事无一不展现了周恩来严于律己、清正廉洁的高尚品德。1971年,周恩来动员参军的侄儿周秉和回陕北插队当农民,教育他带头坚持扎根农村;1968年,为支援少数民族地区建设,周恩来鼓励侄女周秉建到内蒙古草原插队劳动;1961年,为保证农村劳动力,当年征兵的重点是城市,周恩来动员准备报考大学的侄儿周秉钧参军;1952年,周恩来侄女周秉德根据国家的需要,主动报名去北京师范学校读书,当一名普通教师……周秉德曾经接受专访回忆有关总理的家风故事时表示:家人就是普通百姓。
出西厢房进入故居后院,一棵雪松,一丛翠竹,一株腊梅,顿感绿意青葱。“生于斯,长于斯,渐习为淮人;耳所闻,目所见,亦无非淮事。”多年革命生涯,周恩来毫无保留地把全部精力奉献给了党和人民,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虽从未再回家乡,但是儿时的家庭、家教一直影响着周恩来总理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