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忠爱国经世致用
张载,公元1020年生于陕西长安(今西安),字子厚,世称横渠先生,尊称张子。他15岁时父亲在涪州(今重庆)任上病故,与母亲和弟弟张戬扶柩东归河南开封,途中遭遇战乱,只好将父亲葬于陕西眉县横渠镇,并在此定居。
张载青年时文武兼修,藉藉无名却强烈关注频遭侵掠的边地形势。21岁时即向陕西招讨副使并延州知州范仲淹上书《边议九条》,请缨收复失地。范仲淹慧眼独具,劝说他弃武从文。张载从此在横渠深入钻研儒道释及天文和医学,融会贯通,37岁时即以《周易》为核心,初步形成了自己哲学思想“气本论”的雏形。38岁时,张载与苏轼、苏辙同时考中进士,先后任祁州(今河北安国县)司法参军,丹州云岩(今陕西宜川县)县令,签渭州(今甘肃陇西县)军事判官公事。熙宁十年(1077年),他辞官还乡,在回归横渠的途中,因病辞世。后世封为先贤,奉祀孔庙西庑第38位。
治世施政立心立命
“以天下为己任,忧患民命民生”,“笃实尚行”,“经世致用”,“民胞物与”,这些伟大的思想情怀,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张载的案头文牍,而是积极自觉地融入到治世施政行为之中。
在云岩县令任内,他办事认真,政令严明,处理政事以“敦本善俗”为先,推行德政,重视道德教育,提倡尊老爱幼的社会风尚。他每月初一常设酒食召集款待乡里老人,询问民间疾苦,提出训诫子女的道理和要求,发布县衙的规定和告示。云岩人至今还保留着张载制定的礼仪习俗。
穷究人天首创关学
张载51岁时因故曾中断仕途,回到横渠,此后六年是他创立“关学”思想体系和制订家规家训的重要时期。他依靠家中薄田生活,“俯而读,仰而思。有得则识之,或半夜坐起,取烛以书……”整日讲学读书。在此期间,他对自己一生的学术成就进行了总结,写下了大量著作,创立了“关学”。
熙宁九年(1076)秋天,57岁的张载终于完成了《正蒙》这部完整体现了他的哲学思想精华和体系的重要著作。他的哲学主旨,集中体现在被哲学家冯友兰称作“横渠四句”中:“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这区区22个字所蕴藏的思想内容非常丰富,用较通俗的话来解释,就是要探究宇宙的规律,寻求人类健康发展的真理,继承先贤圣人的进步思想,用先进的思想方法治国理政,保证整个国家乃至人类都过上幸福无忧的美好生活。
教子育孙设规立训
张载认为人生在世,首先要对自己有一个“时空定位”,解决“我是谁”这个基本问题。在张载的大力倡导下,在晚唐没落的谱牒文化重新开始兴盛。也正因此,张载后裔80万人皆有据可查。
确定了“我是谁”之后,要解决的就是“我该怎么样生活”的问题。张载从自身做起,高度重视对家族子弟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教育,始终把道德礼仪贯穿于家族培养和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横渠四句”主要是针对有治学治世之力的英雄豪杰的崇高期许。
针对家族人员,张载制定了基础的家规家训即“六有”、“十戒”,规范了生活的方方面面,至今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六有”是张载15岁时护柩回籍途中,在拜谒勉县武侯祠后题言:“言有教,动有法,昼有为,宵有得,息有养,瞬有存。”
意思是一言一动都必须含有教育意义,行动应有规矩。白天要有所作为,晚上应当静思自己的心得。休息时必须保养身体与气质,在瞬息之间也不能放心外驰,而要有收获存养。
后来张载又提出了“十戒”:戒逐淫朋队伍;戒好鲜衣美食;戒驰马试剑斗鸡走狗;戒滥饮狂歌;戒早眠晏起;戒依父兄势轻动打骂;戒喜行尖戳事;戒近暱婢子;戒气质高傲不循足让;戒多谗言习市语。
这十条戒规也反映了张载及家族的一种文化信念,为张氏后裔子孙为人处世立下了规矩。
在“六有”“十戒”基础上,张载还提出了更高的道德规范要求,特别是撰写了《东铭》《西铭》训辞,书于书院大门两侧,是家族弟子与学生必须烂熟于心的座右铭。
“尊高年,所以长其长;慈孤弱,所以幼其幼。”
“不愧屋漏为无忝,存心养性为匪懈。”
“富贵福泽,将厚吾之生也;贫贱忧戚,庸玉汝于成也。”
教化民风泽被后世
思想的魅力,不仅在于其自身的内涵还在于传承和延续。
除了张氏子孙。在他学生的推广下,张载的哲学思想和家规家训还泽被关中大地,教化着当地的民风、社风。
熙宁九年(1076年),吕大防和张载的学生 吕大忠、吕大钧、吕大临,号称“蓝田四吕”,制订和实施了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村规民约” 《吕氏乡约》: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
这四条大纲下,有共计3000多字的行为“细则”,充分体现了完善自我、服务社会、促进文明的精神。这是对张载的当世告慰,也是实践关学“身体力行”良好作风的一个典范之作。明代著名教育家冯从吾赞扬说:自从《吕氏乡约》在关中推行以后,“关中风俗为之一变”。
发思古之幽情,乃为振大汉之天声。“关学”思想、张载的家规家训历久弥新,跨越千年的岁月洗礼,在今天仍然焕发着独特的精神能量和智慧魅力.
栏目编辑:韩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