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陕西省纪委秦风网发布消息,为进一步巩固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贯彻落实,根据省委安排部署,省纪委监委决定在全省集中开展违规收送礼金问题专项整治。并附一图详细说明总体要求,时间,对象,主要内容。
这一一目了然、掷地有声的重磅消息,无疑缓解了很多人的年关焦虑症。当然,麻木不仁,病入膏肓的除外。
中国式的腐败,很多都是打着“人情礼仪”的名义发生的,尤其是上下级和政商关系,事关单位、个人切身利益,“人情礼仪”显得尤为重要,甚至一度演变成保持联系沟通的重要方式。
十八大之后,往日习惯收礼的上级,门庭已逐渐冷落了。一方面是中央下大力气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不敢”的氛围已经形成;另一方面是作风建设成效显著,扶正祛邪、正本清源后,绝大部分本来就疲累于应付这种所谓“人情世故”的人“不想”了。
同样是不收礼。“不敢”,多是考量代价后作出的理性决策,“不想”,却是共产党人应有的底色。“不敢”和“不想”,都是源自内心,但二者距离很远,区别很大。“不敢”的人,因为知道“不能”,是对党纪法规的戒惧,是被迫的;“不想”,也是因为知道“不能”,是对党纪法规的衷心认可,是心甘情愿的。
其实,当收礼的人在“不敢”到“不想”的过程中徘徊时,作为送礼的人,更难。难在“送”与“不送”之间的犹豫和斗争。
作为下级,在作风建设越来越严的形式下,当然不想给自己惹麻烦,更不想给上级领导添事端。可又担心上下级关系越来越淡然了,更担心有竞争关系的人送了而自己没送,那岂不是吃个哑巴亏?诚惶诚恐中,最后只能咬紧牙关硬着头皮“送”,或者在“上级领导必然有更高一级的觉悟,更高一级的水平”上找心安。
送礼,其实是中国人表达“人情礼仪”的一种形式,礼尚往来是中华优良的文化传统。但“人情”一旦过于流于形式,就变成了虚情假意,奢靡攀比之风肆意横行。而凡事走形式都容易,走心最难。
党员干部转作风,核心在情感上,关键在思想上,说到底,还是要“走心”。
笔者想,领导干部上下级、官商之间如果能相互理解、相互体谅、相互爱护,当大家都奔着“为民、务实”这个相同目标,就能衷心认可“党纪法规”,自然不会再为过节焦虑烦恼了。
当然,这需要一些时间,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
不过,送与不送,收还是不收,也没什么可纠结,专项整治已经开始。(旬阳县纪委监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