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官本来是村民选出来的,当选之前和一般村民并无区别和隔阂。但是,不少人当选之后,很快就丢掉了“民”气,染上了“官风”,成了“特殊人”。
一位朋友闲聊时谈到这么一件事。农村人过婚丧大事,都要“请执事”。这“执事”都是本村的乡党,是帮主人家办事的。比如:谁家过婚丧大事,这执事们按分工各司其职,搭棚、借餐具、借桌椅、做饭、端饭上菜、接待客人等等。主家还要请两三位有文化、懂礼仪、有威望、主人信得过的年长者担任“礼房先生”,负责礼品登记、管理。这“礼房先生”的差事最好,轻松、干净,夏不受热,冬不受冷。主家对“礼房”的人也特别尊重,吃饭时单独设宴,好菜、好酒、好烟款待。
但是,这几年他们村上风气坏了。结婚、丧葬、盖房上梁,凡事都得请村干部参加。而这些“村官”来了就统统往礼房一钻,一不收礼,二不记账,就是坐在那里抽烟、喝茶,或者闲谝、打牌。到吃饭时好菜、好酒吃饱喝足后,嘴一抹又继续玩着、谝着,啥正事也不干。乡党们看不过眼,背后议论纷纷。于是,有的人就想办法对付他们。开饭时,做饭的村民给“礼房先生”们上的饭菜,专门用客人们吃剩下的残羹剩饭“优待”他们。后来村官们知道了这其中的“猫腻”,便不再单独设席,而是挤到客人席去吃了。
这件事是件小事,但它说明了村干部搞特殊化,脱离了群众,引起群众不满。村官,是村民选出来代表自己办事的,村官就是要代表村民的利益,为他们服务。一当上村官,就高高在上,摆架子,捞好处,以权谋私,这样的村官就辜负了村民的希望。人常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脱离群众的干部,是当不长久的,甚至会犯错误。因此,村官必须保持普通村民的本色,吃苦在前,享乐在后,严于律己,两袖清风,和群众同甘共苦,才能受到村民信任,成为村民拥护的好干部。
文章来源:(陕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