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光明日报》上有条消息说:黑龙江省委副书记栗战书到农村了解中央“一号文件”落实情况,发现被安排参加座谈的“农民”竟大多是乡镇干部。栗战书对这种做法作了点名批评。
由乡镇干部扮成“农民”,把倾听民声、了解问题的座谈会变成自吹自擂、邀功请赏的“座谈秀”,这种情形并非绝无仅有。前些时,江苏省委书记李源潮下基层调研,得知和他聊天、赞扬当地某些做法的群众竟也是事先安排的“替身”。这两件事虽发生在两个省份,本质上却别无二致,只需两个字就能概括:糊弄。
如今在某些地方,糊弄上级的事时有所闻。比如上级要统计报表,下边就炮制出一堆五彩缤纷的“泡沫数字”来糊弄;领导下基层检查工作,下边就划定花团锦簇的参观路线来糊弄;召开现场会,东道主就搞出花拳绣腿的“表演秀”来糊弄。
为何糊弄在一些地方泛滥?因为在这些地方,糊弄已成为某些官员的思维定势和行为模式,一事当头,首先想的是如何糊弄,然后是围绕着糊弄,挖空心思弄虚作假。如果再问:何以糊弄成为一些官员的思维定势和行为模式?回答是有个滋生糊弄的温床。对糊弄者而言,糊弄“本薄利厚”,既省心省力,又能沽名钓誉,自然会乐此不疲。君不见,这些年来,确实有个别官员靠着糊弄,得到了许多其梦寐以求的东西。这种现象实在应当严肃整治。
糊弄成了顽疾,决不等于无可救药。无论是出在黑龙江的糊弄,还是出在江苏的糊弄,最终不是都被抓住、都没有糊弄成吗?!这两件事传递了一个令人欣慰的信息:治糊弄其实也不难,举凡一切糊弄都是可治的。
文章来源:(中国廉政报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