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消息说,某地一位主要领导在会议上说:今后凡是有关分管领导参加的会议,一般不要让我参加,除非是特别重要的会议,讲话也要以各位分管领导为主,我不讲或少讲。读此消息,不禁为领导拒绝陪会和少发表“重要讲话”的做法叫好。
如今,不少单位和部门的领导及工作人员受“文山会海”牵制,整日疲于赶会场。当有人问他们近来忙吗,答曰:“忙。”为什么忙?“忙开会。”诚然,有些忙于开会是职责所在,理所当然;而有些忙于开会,却让人心烦意乱。而这种现象在基层并不鲜见,一会儿这单位通知开会,必须参加;一会儿那部门通知开会,不得缺席。有的虽不是“欣然赴约”,但会议要求“一把手”到场方显重视。俗话说:“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实际上,基层领导本来就事务缠身,应接不暇,但又不得不硬着头皮去陪会,准备表态发言、经验介绍、工作汇报材料。就目前会风而言,冗长拖沓,台上领导绘声绘色作长篇累牍的报告,会议中这个强调,那个补充,最后主持会议的作总结,车轱辘话一箩筐,从“重要性”讲到“必要性”,“三个强调,五个到位”,诸如此类,耳熟能详的话不绝于耳,让台下听者勉强打起精神,叫苦不迭。会风连着党风和社会风气。对基层领导及工作人员疲于赶会场的现象,群众颇有微词:“今天开会明天开会后天开会天天开会;你来讲话我来讲话他来讲话都来讲话;谁来落实?”
会议是定目标、部署工作的手段。会是不能不开的。但会议泛滥成灾,基层疲于陪会,其负面影响不可小觑。首先是陪会不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党内分工明确,应当各司其职。相对于“一把手”抓全盘而言,其它分管领导对所从事的工作当有更深刻、具体的体会,应该让他们成为会议主讲,用不着主要领导来陪会。同时,让单位“一把手”参加一些会议,实际上未转变工作作风和官本位思想,往往以领导身份来定会议重视程度。其次是陪会耗费了人们精力,由于受陪会牵制,领导及工作人员应接不暇,陷于搞不完的材料、层出不穷的汇报检查之中,而无心具体抓落实,不利于领导干部从“文山会海”中解脱出来,又怎能迈开双脚,到群众中深入调研,解决群众生产生活的问题?其三是陪会耗费财力,参加会议布置、组织、打印材料、人员食宿等,考虑得一应俱全,会议各种开支着实不小。
为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陪会“松绑”,为会议“瘦身”,其目的是减少“文山会海”,为领导干部“减负”。这可以让领导干部腾出更多的时间,深入实际,为民服务。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干部转变作风,更能密切干群、党群关系。
文章来源:(中国廉政报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