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暖阳下,漫步于北京市法源寺历史文化街区,但见四合院错落有致,充满艺术气息的咖啡店别有情调,古朴典雅的宣南书店散发着浓郁的书香……在这里,来往的游客不由得放慢脚步,享受着闹市中的闲适,感受着岁月流转与时代变迁、传统与现代的交融。
“一座法源寺,半部京城史。”法源寺历史文化街区是士人文化和会馆宅邸文化的集中体现地区之一,其独特的竖胡同肌理承载了北京城市空间历史变迁的印记。2018年,法源寺历史文化街区开启了城市更新保护性提升改造。随着建筑腾退、市政基础设施完善、胡同景观提升、沿街立面整饬修缮、重点院落改造……今天,这个历史文化街区的肌理不仅得到保护,民生短板也得以补齐,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大大提升,成为历史文脉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的生动印证。
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这是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必须直面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给出答案:“要把老城区改造提升同保护历史遗迹、保存历史文脉统一起来,既要改善人居环境,又要保护历史文化底蕴,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老北京的一个显著特色就是胡同,要注意保留胡同特色,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一个城市的历史遗迹、文化古迹、人文底蕴,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承载着市井烟火、原生文化和乡愁情怀。近年来,全国各地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中加强保护修缮、提升人居环境、发挥遗产价值、创新制度机制,既改善人居环境,又保护好历史文化底蕴。比如,平遥古城历史文化街区遵循“最小干预”的保护修缮原则,采用“政府主导+居民自助”的模式,推动历史建筑、传统民居保护性修缮和风貌整治;福州三坊七巷在对文物保护单位、未定级文物点、历史建筑及传统风貌建筑修旧如旧的基础上,以“文化+文创”为主导,促进文旅融合发展;景德镇活化利用老作坊、老工厂,以文化创意赋能陶瓷产业发展……下“绣花”功夫,进行精细化“微改造”,这些成功探索体现了城市治理的科学化、精细化,彰显了城市治理的温度。同时也启发九游会j9登录入口首页,只有在保护中建设、在传承中发展,才能增强城市文化底蕴,守护好城市的生命。
城市因人而生,必然要因人而建、为人服务。在城市建设和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期待更多的历史文化街区被活化利用,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让人们的精神生活更加怡然、丰足。